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超越传统 时间:2007-12-5 9:39:22 点击次数:1935 |
有人说,传统是一只不死鸟。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浩瀚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。一个中国画家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,本身即已表明他对艺术道路的选择。
传统是约束,也是规矩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做任何事情都有约束,中国画当然也不能例外。对绘画而言,理性是一种修养,是对艺术规律的把握。感性体验应当寓于理性控制之中,从而才能使艺术作品产生更高的层次和品位。
然而,传统法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和规范。规矩由人制定,最终还要由人自己来打破它,推陈才能出新。今天优秀的艺术创作,明天同样会变成传统。优秀的传统是扬弃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,这就是规律。
有人把传统比作桥梁,如果你不想走回头路,过了河就不要再留恋桥梁。但是,要想到达艺术彼岸,不能没有桥梁。
传统是“法”,然而“法”无定则。“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”。李可染讲,对待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,还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。如此方能逍遥“法”外。今天,我们不能仅仅追摹传统的轨迹,而是应当去吸纳传统之精髓,弘扬传统之精神。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与时俱进才是传统精神的本质。
我所作的大写意水墨画,特别是军事题材的创作从传统里找不到影子,可大家看了都认为水墨意味十足,这是因为其中有传统的根基,更有现代的审美感受和体验,所以,画面呈现的是时代的气息。毫无疑问,传统笔墨必须注入时代的血液才能鲜活。作为画家应当敞开心扉,融入生活融入自然,不断吸纳时代气息,如此,你所创造的艺术面貌才会新颖,才会有生机活力。
喜“新”厌“旧”是人们最基本的审美习惯。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总能使人为之一振,产生一种愉悦的视觉感受。同样, 鲜明的艺术风格必然会有地道的我家之“法”,即不与人同的特殊样式,优秀的画家一定会有敏锐的视觉发现和独特的审美感受。有人说,眼睛的匮乏是心灵的平庸。
艺术是创造,要张扬个性,不能步人后尘,大可不必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,观念相同的作品不会给人带来新鲜之感。历览古今,那些风格独特出人头地的画家大都是固执己见,一意孤行。
在中国画较为普及且众人皆能为之的今天,艺术个性和技术难度又成为画家艺术高下评判的标准。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不可能打动人的。同样,没有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也不会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。
写形只是手段,表意才是目的。古人谓之“畅神”。这是中国山水画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。我认为,一幅作品能否引人入胜要看作品的文化品位,要看作品中笔墨张力和情感的外延,一目了然的作品不会耐人寻味。石溪画跋中说:“小人习其技,君子通其神。”志趣好恶不同,蒙养技艺之差,使作品拉开了档次。小家子在画面中卖弄的是技巧,大师巨匠画面上无不笼罩的是一种神秘气氛,一种元气流佩和精神力量。
于佑任先生讲:“变化气质学问深时”。然而气质不同是画家对生活和蒙养领悟的差异所致, 画面的雄秀刚柔,雅俗美丑直接反映出画家学养深浅秉性气质和审美趣味。“墨非蒙养不录,笔非生活不神。”苦瓜和尚这两句语录把笔墨讲得非常透彻。这说明,若想笔墨出神入化,生活与蒙养是极为重要的。
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瞬息万变中延续着,变革是新时代的一个必然的产物,变才能活,活才能生。虽然万变不离其宗,但期间已经注入了无限生机。大道无穷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所谓“功夫在诗外”。画由笔生,境由心造,万物造化在于心。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胸中山水甲天下,如此,落笔方能气象万千而不与人同。
张明川 2006年 3月17日
|
|
|
|
|
|